付海云正在制作面塑作品。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摄
新华社太原1月8日电(记者王学涛)“二月二吃面人,七月十五送面羊,结婚做和气馍馍……”47岁的山西阳泉人付海云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泉彩色面塑的传承人,她在这些民间习俗中练就了一手面塑的好手艺。
近年来,民间风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逐渐淡化,但是付海云制作的手工艺品却没有退出人们的视野,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收藏人士喜爱。她介绍,现在她的作品几乎全部是收藏品。
在付海云制作的收藏品面塑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根据历史和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对人物性格、内心情感的把握很重要,做之前要做很多功课。”她制作的写实人物面塑活灵活现:杨贵妃的衣服薄如轻纱,醉酒的刘伶放荡不羁,放牧的苏武望乡情切……其中,价值最高的是一件《水浒传》人物,卖到了上万元。
为了让作品能够长久保存、便于收藏,付海云对面塑的材料进行了改良。以前,面塑以小麦粉、糯米粉、小麦淀粉为主要材料;近年来,付海云在其中加入了甘油、石蜡、防腐剂等。
“随着社会变迁,一些非遗项目正失去其活态传承的土壤,从日常生活中退出,变成了艺术品。”山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许若军说,“既传承了传统工艺,又具有观赏收藏价值,这样的古为今用能促进非遗的繁荣。”
高世俊在吹13层的宝塔。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摄
除阳泉彩色面塑外,刺绣、木版年画、剪纸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收藏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交城琉璃咯嘣制作技艺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这种用薄玻璃制作的响器颇受孩子们喜爱,但随着越来越多新奇玩具的出现,琉璃咯嘣制作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最困难时,是创新制作的琉璃宝塔咯嘣帮我过了难关。”传承人高世俊说。一个普通的葫芦状琉璃咯嘣只卖几块钱,而他制作的琉璃宝塔在收藏市场上能卖到上千元。作品被收藏家收藏,这让高世俊颇有成就感。
山西省新绛县云雕工艺品又叫绛州剔犀髹饰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以云纹图案为主的红黑两色雕漆工艺曾经只有宫廷贵族才用得起,如今更是受到藏家的喜爱。
“真正的传承是材料上原汁原味,图形上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经住时间考验,流传千百年。”新绛县大家云雕艺术研制所艺术总监陈勤立说。他带领全家传承这项技艺已近40年。
陈勤立在打磨器物。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摄
陈勤立制作的屏风、茶几、花瓶、盘子、首饰盒等全部采用传统云雕的天然大漆,但除了云纹,还雕刻有梅兰竹菊等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图案。云雕作品售价几千至几十万元不等,不乏定制需求。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许若军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富裕起来的百姓开始有更高的文化追求。近年来,民间收藏已发展成一种时尚,藏品包罗万象。而且,相比投资增值的功利性追求,不少人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愉悦,在玩赏中,收藏历史,传承文化。
责任编辑:赵睿
- 北京西城非遗展示中心将升级为非遗剧院 集五个功能为一体2019-01-09
- 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2019非遗展演隆重登场2019-01-09
- 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推动中国非遗走向世界2019-01-08
- 关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你还有多少误读2019-01-08
- 博湖冰雪节开幕 非遗文化展风采2019-01-07
- 内蒙古高校“非遗”过新年、迎新春2019-01-07
- 七旬手艺人剪纸玩出新花样 传承“非遗”文化2019-01-07
- 赏华服观大戏品工艺 中华世纪坛奉上2019“非遗雅集”2019-01-07
- 河北海兴:非遗南锣剧焕发生机2019-01-04
- 《我要上春晚》非遗花鼓晋级 高台花鼓从乡野登上殿堂2019-01-04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北京西城非遗展示中心将升级为非遗剧院 集五2019-01-09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