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北京多区建“非遗传习所”展示传承

市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景泰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珐琅厂高级工艺美术师钟连盛展示景泰蓝制作

按照大会议程安排,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今天将审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的议案。为配合此次审议,大会现场首次进行“非遗”文化展示活动。连日来,“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各团小组审议会上获悉,本市多区建立了“非遗传习所”等机构展示传承。

截至2018年6月底,北京已普查“非遗”资源1.2万余项,昆曲、京剧等11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126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73个市级代表性项目。市人大常委会在2018年对《条例》草案进行了三次审议。2018年11月23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的议案,决定将该法规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条例》对“非遗”的调查和保存、传承和保护、传播和发展等,提出了政府应当加强对“非遗”保护等要求。

海淀

今年组织编撰“非遗”校本系列教材

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委书记于军介绍,经过“非遗”普查,目前海淀区共有300项“非遗”普查登记项目,其中130项进入区级名录,30项进入市级名录,7项进入国家级名录,初步建成国家、市、区“三位一体”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为推进“非遗”生产性传承,海淀区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目前为每年200万元,用于发放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补助和开展“非遗”宣传推广活动。每个区级“非遗”项目每年补助8000元,其中补助项目传承人4000元,补助项目保护单位4000元。同时,积极争取市级资金近300万元,用于支持程式针灸、绣花鞋等5项“非遗”项目、一个生产性保护基地、一个优秀实践名册及北医附小、清华大学、民族小学、工贸技师学院等6个市级培训基地建设。

同时,海淀区还加强“非遗”传习基地建设,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目前已经建立了曹氏风筝工艺坊、绣花鞋技艺工作室、京西皮影“非遗”园等17个“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在北医附小、人大附中等65所中小学建立“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基地”。目前,曹雪芹传说、笙管制作技艺、曹氏风筝等“非遗”项目均得到了保护。

据了解,目前海淀区已有65所学校开展了“非遗”教学、讲座、展演和展示活动。今年海淀区将组织编撰“非遗”校本系列教材。同时,推进海淀区“非遗”档案数字化采编工作,开发“非遗”课程线上教学,完成60个海淀“非遗”项目VR制作,研发“非遗”文创衍生品等。

东城

改造“咏园”引进燕京八绝

北青报记者从市人代会东城团分组审议会上了解到,今年,东城将有20处老旧厂房、工业用地和低效楼宇进行改造升级,而其中位于幸福大街的“咏园”将被改造成“非遗”主题文创园。同时,还将在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楼下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坊,用以促进“非遗”的传承、交流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

据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城今年目前确定的跟“非遗”相关的工作包括:将“咏园”升级改造成“非遗”主题文创园, 1.4万平方米的空间将改造成文创园区,文创园内将设置多个“非遗”板块,预计今年上半年可以开园。燕京八绝的传承人将入驻“咏园”,在昔日生产大宝化妆品的老厂房内,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大师会客厅、技艺传承所。此外,“咏园”内还将设立“非遗”展示空间和“非遗”学院,培养扶持新人,并整合传承人、科研院士、教育机构等多方资源,解决“非遗”人才的断层危机。

西城

西四胜利影院将改建“非遗”剧院

作为“非遗”项目大区,今后如何支持“非遗”发展?北青报记者从市人代会西城团分组审议会上获悉,西城区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的基础上,建设“非遗”剧院,并开设“非遗”项目传习场所。

西城区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现有区级保护项目208个、市级项目67个、国家级项目36个,并在建立名录的基础上,产生了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4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1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9人。

2009年,西城区在改建西四胜利影院部分厅室的基础上,建设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成为部分“非遗”传人的工作室和部分“非遗”项目的展览展示场所。去年,西城区启动“非遗”展示中心深化改造项目,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和功能调整,拟改建为集“演”“展”“传”“记”“阅”五大功能于一体的西城区“非遗”剧院。

具体来说,“演”,即设“非遗”剧场,通过组织开展演出活动,对西城区表演类“非遗”项目进行专场或集合类展示。“展”,是通过展陈、展览的形式,全方位展示西城区“非遗”资源。“传”,即开设“非遗”项目传承基地,解决目前部分项目传承场地缺失现象。“记”,是“非遗”剧院将设有录音棚、录像厅室,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音频、视频资料留存。“阅”,设置专门阅读空间,重点展售“非遗”项目书籍,成为集中查阅“非遗”书籍的场所。

朝阳

“非遗”中心和“非遗传习所”今年建成

市人大代表、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在“非遗”保护方面,今年朝阳区将建成开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2家“非遗传习所”,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将建成开放的朝阳区“非遗”中心落户在豆各庄,面积1904平方米。整体思路与现代生活紧密连接,与旅游结合,注重活态传承,体验互动,培育品牌。设施分为演绎空间、传承人工作室、“豆”文化空间、展陈空间(多媒体空间及VR体验区域)、“非遗”学堂、研学空间、生产车间。

两家新增的“非遗传习所”分别位于太阳宫和黑庄户,其中太阳宫将主打京绣,黑庄户的“非遗”项目仍在选择中。传习所就相当于给“非遗”传承人一个固定的空间,免费开放学习,从而鼓励老百姓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此前朝阳区安贞街道已开放了北京彩灯扎制的“非遗传习所”,加上新增的两家,2019年朝阳区将有三处“非遗传承所”。

大兴

出台大兴版“非遗”保护和申报办法

北青报记者从市人代会大兴团分组审议会上获悉,今年1月3日,大兴区就召开了第六批“非遗”申报会,7个“非遗”项目有望进入大兴区级“非遗”名录,至此,大兴区区级及以上的“非遗”项目将达38个。以永定河为例,大兴区对永定河的民生习俗、尤其是濒危面临失传的习俗技能,都进行了拍摄。

今年大兴区将出台区内“非遗”保护和申报办法,明确民间的项目怎么通过文化部门来认定、如何申报,方便“非遗”项目申报评审。“之前就想做,但是市级条例没有,没有依据。这次市级‘非遗’条例出台后,我们将马上跟进。”大兴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2019年,大兴区将重点打造大兴区“非遗”元素创意大赛,把大兴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同时与高校合作,吸引学生参加创意大赛,并把这些创意与现实生活衔接起来。

平谷

培养“平谷调”年轻传承人

市人大代表、平谷区文委工会委员会主席张东伟表示,已有130余年传承、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平谷调,今年将成为平谷区“非遗”传承保护的重点工作。目前“平谷调”的保护传承工作处于稳步推进,今年首先将确认“平谷调”的新传承人,此外还将把“平谷调”搬进农村大集市,进行展览、展示和展演。据悉,平谷每年都将开办一场“平谷调”专场演出,目前已走进6所小学讲授并教唱“平谷调”。

“‘平谷调’(大鼓),是由平谷区夏各庄镇南太务村的王宪章根据本土的乡音及民歌,于1880年左右创立。”张东伟介绍,今年平谷还将成立“非遗传习所”,在马坊镇、大华山镇、王辛庄镇各设立一个,专门用于“平谷调”的收徒传艺,老传承人将在“非遗传习所”里专注培养年轻传承人。此外,平谷今年还将出版一本《“平谷调”音乐概论》,将平谷调的曲调等方方面面内容收集,便于流传和传播。张东伟表示,“下一步,我们还将着手‘平谷调’国家‘非遗’项目的申报”。

文/本报记者 王斌 解丽 李天际 张小妹 林艳

现场

年轻人知道漫威,却不了解“非遗”

1月13日下午,北京会议中心会议楼一层,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吸引了很多代表围观,通过实物作品现场制作、传承人技艺展示以及与参观者的交流体验,集中呈现了北京的厚重历史和多元文化。

国家级“非遗”彩塑兔儿爷代表性传承人双彦,在现场问了几名代表两个问题,兔儿爷是男是女?兔儿爷有配偶吗?几个人都答错了,双彦开始了讲解,“兔儿爷是女的,没有配偶”。他介绍,外面市场上做的兔儿爷很多,但很多都改得面目全非,这就是“非遗”没得到很好保护的表现,制定“非遗”条例最大的意义不只是保护具体哪个项目,而是传承北京文化。

市级“非遗”北京鬃人第四代传承人白霖说到“非遗”的保护同样忧心忡忡,“今天的年轻人知道漫威,会去买里面的玩偶,却对正宗的北京鬃人了解不多。希望政府在政策上、在方向上有所支持,加强保护,以免‘非遗’没法再活态传承,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

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建言

钟连盛代表:应建“非遗”常态展示园区

作为《条例》起草的参与者之一,市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珐琅厂高级工艺美术师钟连盛表示,应更多建立融传播、体验于一体的“非遗”常态展示平台,加快北京市“非遗”展示馆的建设。

钟连盛说,目前一些老字号都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或者成立了大师工作室,有相关展示平台,但像毛猴这样的民间优秀技艺,还停留在自家作坊的阶段。“在立法通过后,应该建设能够让这些‘非遗’中的‘弱势群众’可以集中进行常态展示的园区,同时设立体验式互动区,让‘非遗’技艺更好地展示于人、‘非遗’作品更接近于群众的生活。”

他还建议,应该加快北京市“非遗”展示馆的建设,以对全市的“非遗”更加系统全面进行梳理、展示。据其透露,北京市“非遗”展示馆有可能会选址在城市副中心。文/本报记者 解丽

徐伟代表:加强“非遗”与百姓的联系

“‘非遗’中心是一个国家或者城市文化资源的根本,能体现一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意识,以及城市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市人大代表、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认为,关注“非遗”条例不应当停留在对“非遗”空间、资金投入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普通社会居民或者临时来北京的“移民”,能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了解北京这座城市,它所承载的不是我们物质所能代替的,“珐琅也好,旗袍也好,一个简单的剪纸也好,他们是从这个角度来了解城市的。”

在徐伟看来,一个家庭本身就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气质,“一双筷子、一封家书,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普通居民都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本报记者 张小妹

宋慰祖委员:定点扶持“非遗”传承人

市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宋慰祖建议,通过定点扶持“非遗”增加经费保障、从业人员登记注册等方式加强对北京“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大多数的手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仍挣扎在生存线上。“应该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可以通过创作立项的方式,以课题资金支持传承人积极创作作品,并由政府建立‘非遗’保护成果博物馆,加以收藏。”宋慰祖建议,对于大师级的“非遗”传承人,应该专项定点扶持,为其作品的展卖、拍卖搭建营销平台,可以通过“作品著作权归大师,所有权归政府”的方式回收资金,长久支持“国宝”大师的再创作。

宋慰祖建议实行从业人员登记注册,对现有的“非遗”传承人予以特殊保护及资金支持。“要打破传统的手工艺师傅带徒弟模式,支持各类专业学校和高校开办‘非遗’与设计专业,普及‘非遗’知识、掌握‘非遗’技能,为培养‘非遗’传承人奠定人才基础。”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拼多多发布Q3财报,“减免+扶持”举措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