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继艺》老技艺迸发创新活力

《继艺》老技艺迸发创新活力

漆线雕制作

《继艺》老技艺迸发创新活力

《继艺》老技艺迸发创新活力

分装好的八宝印泥

《继艺》老技艺迸发创新活力

《继艺》老技艺迸发创新活力

蔡起德在制作油纸灯笼。

一根漆线“叠”神韵 老技艺迸发创新活力

厦门漆线雕源于明末清初出现的“漆线妆佛”工艺,有着300余年的历史。厦门同安马巷镇的蔡氏一门,是闽南地区“漆线妆佛”行业的佼佼者,迄今共13代从业。

所谓漆线雕,蔡氏漆线雕第十三代传人王志强表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雕,而是由塑造、打磨、调漆、搓线、盘线、安金、填彩等多道工序组成的手工线雕技艺。同为第十三代传人的蔡超荣认为,“传统的东西是很好,但在这基础上也需要注入新元素,争取更多不同的消费群体”。

近几年,蔡氏漆线雕将传统与现代融合,除了传统的龙凤祥云、瑞兽锦绣题材,他们还“试水”卡通画、欧式抽象图案,以及蜥蜴、蛇、青蛙等立体作品。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期间,将厦门漆线雕技艺与脱胎漆器巧妙融合的作品《神武大元帅》被作为非遗国宾礼品赠送给普京。另外两件以德化白瓷为载体的漆线雕作品《吉祥如意》《四海和尊》也是金砖厦门会晤礼品研制入选产品。

“学习漆线雕技艺,需要时间,也需要坐得下来,静得住心,才能入门。”2003年,蔡氏漆线雕研发创作部成立,开始吸收有绘画特长的手艺人,还向各大院校开放工作室,积极参与“漆线雕进校园”等工作。作为厦门漆线雕技艺传承人,王志强与蔡超荣对漆线雕的未来有信心、有动力。

“红颜”触网焕新生 上阵“父女兵”守候漳州八宝印泥

从儿时的耳濡目染,到日后的漳州市八宝印泥厂厂长,再到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用杨锡伟的话说,他跟八宝印泥是注定的缘分。

如今,在国内仅剩漳州八宝印泥厂一家真正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中草药泡制印泥,1983年国家轻工业部批准其配方为绝密级,印泥制作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也是保密的,只有一两道工序可以向外界展示。

对于八宝印泥的传承,杨锡伟认为是一个“变”字:“包括八宝印泥在内的‘非遗’项目,要做大,出路无非是增加潜在的消费者,增强‘生命力’。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要靠创新,既存留传统手法,又不拘泥前人,顺应时代而变。”

网络时代来临,为传统技艺的复兴带来了新契机。杨锡伟与女儿杨煜走出了特别的行销之路——父亲负责高端作品的创作,引领技艺的转化与下移;女儿则落实“互联网+”,为网民谋划可消费的大众产品,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

杨煜很看重网民的评价和建议,还开辟微信公众号,发布印泥小常识以及教学视频,教粉丝们使用八宝印泥。“文化情怀是我们进行‘非遗’推广的最大动力。我们通过讲好故事将自己的独特形象树立起来。互联网推动‘非遗’产品被更多有文化情怀的人了解,从而使之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杨煜说。

糊一盏灯笼 燃一年愿景

油纸灯笼做工精细,应用于莆田传统民俗各个方面,不同场合使用不同制式不同内涵的油纸灯笼,规制着严格的礼制内容,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象征着吉祥与美好。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城厢区东海镇东沙村的蔡起德夫妇,对传统油纸灯笼有着一份坚守的情怀。

蔡起德祖辈从1891年开始制作油纸灯笼,已有100多年历史。8岁就跟着父亲学做红灯笼,蔡起德的油纸灯笼制法自成体系,从天地灯、宫庙灯、宜居灯到结婚灯、寿灯、照明灯,都有不同的设计寓意与故事。

纯手工的莆田古式油纸灯笼制作过程烦琐。首先要修整竹坯,贴上烤焙纸,刷上一层面粉糊。然后,按照顾客的要求,在晾干的灯坯烤焙纸上描画,还需要涂刷一层桐油,让灯笼看起来有光泽,更加牢固。最后,安装灯脚。

描画灯笼不仅要把中国龙等神话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着色时更要七种颜色相互配合。小小的灯笼上蕴含了丰满的内容,既体现“五行融合”等传统文化,又表达了“福禄寿”“双喜临门”“添财添丁”等美好祝愿。

“以前做的人挺多,这一带有七八户做灯,现在只剩我一家了。祖先留下的传统还好我们传承下来,孩子们也学会了,这个项目已被评为市级非遗,我家里外孙等晚辈也能制作了。”蔡起德和妻子表示会坚守这项象征吉祥的传统手工艺,并把它传给下一代。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