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潭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陈善光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点击图片观看福建卫视新闻播出的《平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加快建设“一岛两窗三区”》(新闻发布会现场 融媒体记者 念望舒 摄)

9月26日上午,以“不忘使命 牢记嘱托 加快建设‘一岛两窗三区’”为主题的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潭专场新闻发布会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实验区党工委书记陈善光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实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文耀,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蔡福勇分别回答有关提问。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卓少锋主持发布会。来自境内外近50家媒体参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陈善光说,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平潭情结”,曾21次上岛考察指导工作。近些年来,实验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平潭擘画的“一岛两窗三区”战略蓝图,全面加快开放开发。2009-2018年,实验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 33.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5%,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6.72%、旅游收入年均增长63.09%,主要指标增幅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

陈善光以“六个提升”向媒体记者介绍了实验区成立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一是基础设施大提升,岛内综合交通、水资源、市政、能源、信息通讯“五大保障体系”初步构成,入岛第二通道通车后将与福州形成“半小时”经济生活圈,率先实现与台湾北、中、南部港口客货运直航全覆盖,构建了入岛和两岸往来大通道。二是生态颜值大提升,致力打造融“山、海、岛、城”为一体的生态空间,森林覆盖率从29%提高到37.2%,空气质量优质天数比例达到99%以上。三是两岸融合大提升,陆续开通两岸航线,实现“三箭齐发”“客货并行”;全国首创对台职业资格采信工作,完成134项职业资格对台比对;成功举办八届共同家园论坛、六届两岸职工自行车赛,畅通两岸经贸合作、互通两岸行业标准、融通两岸文化根脉、沟通两岸青年交流。四是营商环境大提升,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精简压缩机构,事业单位整合力度之大开全国先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行“一窗通办”等集成改革,目前已有90%左右的便民服务事项实现“一窗通办”;以防范和破解围串标为突破口,建立线上、线下“中介超市”,打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五是产业培育大提升,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贸易、总部经济等特色产业,提升海运业、隧道业等传统产业,并推动发展影视、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今年1-8月总部经济企业营业收入达160 亿元,成为平潭历史上第一个百亿产业。六是民生福祉大提升,推动协和医院平潭分院建成运营,师大平潭附中、赛尔国际等落地办学,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签约入驻。截至目前,实验区失地养老保险金、低保、特困供养人员标准分别为十年前的4倍、6倍、10倍以上,城乡居民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等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陈善光表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平潭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嘱托,深入实施“一岛两窗三区”战略,持续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新局面、谱写新时代平潭发展新篇章,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贡献平潭力量。

发布会现场气氛热烈。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日报等媒体单位记者围绕实验区国际旅游岛建设、产业培育、对台融合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踊跃提问。陈善光、林文耀、蔡福勇用具体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逐一回答记者问题。

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潭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9月26日上午,以“不忘使命 牢记嘱托 加快建设‘一岛两窗三区’”为主题的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潭专场新闻发布会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在一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上,近50家境内外媒体聚焦实验区“一岛两窗三区”建设情况踊跃提问。实验区领导陈善光、林文耀、蔡福勇逐一详细回答记者提问。

键词1

建设国际旅游岛

新华社记者:2016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平潭成为继海南之后,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现在3年时间过去了,能否介绍下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都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陈善光:感谢记者提问,我想在今天发布会上,这是一道“必答题”。三年过去,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状况如何,这不仅是平潭人民关心的,也是全国、全省社会各界关注的。平潭是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有着会发光的“蓝眼泪”、美丽的象鼻湾、独特的海蚀地貌,以及壳丘头遗址、水下沉船遗址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2016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三年来,实验区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旅游是平潭最大的资源,一定要好好保护,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坚持“长短结合”,先后实施了“景区改造提升攻坚战”和“特色鲜明滨海旅游工程”,全力补短板、提品质、聚人气,一座“现代化+原生态”的国际旅游岛已初具规模。具体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内涵更丰富。对照中央的目标定位,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境内外规划策划专业团队,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理念,高质量编制全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如,邀请台湾、日本的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对仙人井等6个景区作了专门策划提升。又如,加强旅游业态的培育,初步形成海洋游、文体游、购物游、康养游、乡村游等多个旅游融合业态,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获批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东美古村、北港文创村、南岛语族文化村等12个乡村旅游特色村、4个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已完成改造提升。

(二)品质更优良。一方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水、电、路、桥、港口码头和市政、绿化、功能园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全国首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高速公路部分将于今年底、明年初通车,高速铁路部分也将于明年投入运营。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实施“景区改造提升攻坚战”,大力完善坛南湾、石牌洋、仙人井、将军山等景区基础配套;建成契合平潭生态风貌的北部廊道一期,形成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今年年初开工建设北部生态廊道,准备在明年的上半年建成全长30公里左右。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在8月份完成,在抖音上各位记者朋友都可以看到,应该说是平潭又一大靓丽风景线。另一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现代化+原生态”开发理念,持续推进“绿岛花城”建设和“麒麟活脉”水系建设,制定、出台《滨海沙滩保护管理办法》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方案,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关闭了岛内最大工业企业利亚造船厂,岛内主要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三)影响更广泛。打响“平潭蓝”旅游品牌,在热点城市的主流商圈投放“清新福建·平潭蓝”旅游宣传广告。联合百度公司,发起“好看·平潭”赶海文化节VLOG挑战赛,线上联合曝光量达3.67亿次。先后荣获“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入围“2018年百佳深呼吸小城”“2018年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景区”。蓝眼泪、石头厝、猴研岛、南岛语族考古基地等成为“网红”景点。值得一提的是,平潭有两个现象引起国内外旅游界的广泛关注。一个是“一台戏”,就是以海洋为主题的一部舞台剧。由杨丽萍导演的《平潭映象》大型舞台剧,已累计在全国巡演89场次,覆盖人群超过9000万。另一个是“一阵潮”,就是“追泪热潮”。平潭特有的“蓝眼泪”奇观,引发现象级追“泪”热潮,仅今年“五一”假期就接待“追泪大军”近20万人;“蓝眼泪”还多次进入微博“热搜榜”,引起超过9000万人的关注。9月4日,保时捷电动跑车全球发布会在平潭长江澳进行全球直播,全球有三个地方,在我国只有平潭,首秀其第一款纯电动跑车,日本、韩国等境内外300多名记者专程到平潭作了跟踪报道。

(四)势头更迅猛。高端品牌酒店建设、环岛游、邮轮始发港建设、世茂集团大练岛开发、佳源集团南寨山项目等加快启动,华侨城华南集团已正式签约入驻,旅游开发不断升温。现在起到明年初有很多类似华侨城的项目陆续入驻平潭,开始落地动工建设。现在,全岛已获评1个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海洋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9年1-8月,接待游客比增18.6%,实现旅游收入比增25.4%,仅五一节小长假就接待游客41万人次,平均每天游客量超过10万,现在旅游旺季一天的客流量相当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一年。

借此机会,我诚挚邀请在座的记者朋友,多到平潭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进展、新变化。谢谢大家!

关键词2

产业培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平潭原来是个偏辟的海岛县,经济体量小,产业基础薄弱,这些年来在培育发展产业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林文耀: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大家都知道,平潭在成立实验区前,经济总量非常小,除农业以外,工业、服务业基本没有。以前的平潭,应该说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实验区成立以来,产业经济得到一定的提升。我和记者朋友们介绍几个数据:第一个是GDP,70年前平潭的GDP只有610万元,2018年平潭的GDP达到了258亿元,增长了4200多倍。第二个是财政收入,70年前平潭财政收入不到50万元,去年平潭财政总收入达到了118亿元,增长了两万多倍。第三个是产业结构,70年前平潭农业占了78%左右,其他工业占1.3%,其他服务业占20%,是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近年来,三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7:24.6:62.7,三产占比已经突破60%。

实验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平潭把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培育特色产业。特别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的要求来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精心筑巢,让企业想落地、能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视察平潭时一再叮嘱我们要“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下大力气把环境保护好。近10年我们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1100多亿元,平均每年投资达到130亿元,构建了综合交通、水资源、市政、能源、信息通讯“五位一体”保障体系。以前平潭缺水很厉害,有次下乡的时候碰到一个老爷爷九十几岁,当时讲到没水的时候眼泪都快掉出来。平潭的降雨量一年是1200毫升,蒸发量一年是1800毫升,这样算下来,平潭是一个很缺水的地方。这几年从周边调水进来后,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用水。在建的“一闸三线”饮水工程投用后,一天调水量可以达到70多万吨,完全能满足平潭用水。从电来讲,我们现在有2个20万伏回路,3个10万伏回路,完全能够满足平潭现在甚至今后较长时间的供电。在交通方面,平潭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通车后,到福州不到1小时,到长乐机场不到30分钟,所以平潭以后不是岛的概念,应该是跟大陆紧紧连接在一起。

二是政策引领,让产业能够落得下、能发展。平潭的发展首先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层面给予平潭的政策是全国最优惠的,比如,对设在平潭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旅游岛等等一系列的政策。我们一直努力把中央的政策用足、用好、用活。目前,实验区累计新增特色产业企业4393家,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293亿元,实现增加值106亿元。比如说,我们发挥政策优势来发展总部经济和扩大招商引资。现在平潭金融和类金融企业有2369家,去年一年贡献税收是17亿元多,占GDP的11.5%左右,这就是政策优势带来的好处。第二,我们继续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第三,实验区成立以来,加大力度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金融、航运、建筑业、新兴产业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去年,财政补贴给各个产业的资金达十亿五千多万元。刚才陈善光书记也谈到,总部经济现在是平潭第一个百亿产业。应该说,这几年来,在国家、省、实验区三级优惠政策的叠加引领下,落地企业可享受多重政策红利。

三是精准发力。在发展产业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平潭提出建设“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的重要要求,落实到我们的具体政策、具体项目、具体工作上。我们现在根据省委的要求,正聚焦发展文旅康体、总部经济、物流贸易三大产业。比如,文旅康体方面,促进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生态融合发展,游客人数年均递增30%以上;总部经济方面,建成6幢商务营运中心共40多万平方米,形成总部企业集聚区,目前已入驻60家总部企业,累计实现营收110亿元,总部经济成为实验区第一个百亿产业;物流贸易方面,金井港区跻身国家一类口岸行列,两岸跨境贸易蓬勃发展,2014年以来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94.18%,增速连续6个季度居于全省前列。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我们着力培养影视新媒体、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产业,在全省打造第一个无人驾驶测试基地,还有码族部落、豚首互娱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按照省委关于平潭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产业”的重要要求,稳稳地做、实实地干,为平潭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强有力支撑,谢谢!

关键词3

两岸融合发展

福建日报记者:平潭是对台综合实验区,目前正围绕“基层一线、青年一代”,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桥头堡”,请问平潭在吸引和便利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蔡福勇: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刚好也分管这一块,很高兴能够跟记者朋友进行互动交流。对台工作始终是平潭的工作主线,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也一直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这届班子,特别是陈善光书记到任以来,密集推出一系列对台措施和政策。这一点,近期多次往返平潭采访的记者朋友多有了解。“八大工程”中就有一个工程是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工程,专门谋划了对台工作十件实事,推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36条措施,这个政策得到国台办的高度肯定。同时,在这基础上,我们近期又出台了新政。我们着眼于如何让台湾同胞,特别是青年一代来岚工作更加便捷、更加容易落地、容易扎根,专门就他们在这里的工作场所、就业资金补助、投资兴业的融资扶持和提供工作平台的企业,我们出台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对台7条措施”。这些政策可以说是精心谋划,想方设法给台湾青年来平潭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撑。为台胞提供更多、更全的政策,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我们提供更多的平台。大家知道平潭有供台胞创业就业的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和台湾创业园。近两年还极力打造台湾文化广场、北港文创村等可做台湾文化创意、民宿民居的地方,充分利用平潭特色的自然资源禀赋,想方设法提供更多的平台,甚至对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和台创园进行腾笼换鸟,把更多的空间提供给台湾青年创业就业。近一年多来,我们培训了2000多位台青,对他们进行政策以及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讲解,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适应环境、更容易找到工作,为他们到大陆来工作奠定基础。也很高兴告诉大家,这一年来我们工作成效非常明显。近一年来岚工作的台胞、台青是过去的3倍,形成明显的聚集。

第三件事是提供更优的服务。我们专门把所有的惠台政策和措施服务集中在台胞台企一站式服务中心,这个中心含有8大类157种的服务,涵盖了企业注册、往来便利、项目投资、资金兑现、民生保障、金融服务、法律维权、执业资格认证。服务中心成立仅4个月,已经办理了7000多项具体事务,真正做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同时,我们还专门聘请9名台籍年轻人直接在窗口为台胞服务,配套推出“麒麟卡”、金融信用证书、公租房专项配租、医保直通车等创新措施,这些政策有利保障台胞、台青来岚就业,也给他们解决很多后顾之忧。

下一步,我们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尽可能为台胞台企提供更加有利条件,以此来吸引更多台胞来岚创业就业。我简单介绍这么多,谢谢!

关键词4

优化营商环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开放程度的重要体现,是招商引资的前提和基础。据我了解,平潭近年来加大了营商环境改善力度,请问陈书记,平潭在这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举措?

陈善光:感谢我们记者朋友的提问。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政府、市场、经济、社会等多领域工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这些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着力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具体可以用“理念、改革、政策、诚信、风气、服务”六个关键词来概括。

(一)理念。就是注重解放思想、转变作风,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去年下半年以来,实验区深入开展“平潭再创业,我们怎么做”大讨论,统一干部思想认识;开展“作风建设大督查”,聚焦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精准问责,有力纠治“庸懒散慢”作风;倡导创新思维、有解思维,遇到困难不要简单地说“不”,一定要多想“怎么办”,多排忧解难,多出主意、想办法,通过这种理念创新使干部精气神得到全面提振。

(二)改革。就是注重自我革命、刀刃向内,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前面主通报已经说了注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注重改进审批服务。去年下半年平潭综合实验区启动实施了《审批服务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大集成,将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划归实验区行政审批局,实现集中审批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化。二是注重改进便民服务。率先实施“一窗通办”,将婚姻登记、医保社保、不动产、公积金等178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整合到一个中心统一受理,实行所有窗口业务通办,大大方便了群众。三是注重改进市场监管。针对中介服务影响审批效率的问题,从今年起全面推进“中介超市”建设,实行线上、线下集中监管,着力破除“暗箱操作”。截至目前,已入驻中介机构293家、服务事项813项。

(三)政策。就是注重精准扶持,持续完善招商引资措施与办法。聚焦实验区特色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跨境电商、总部经济、旅游、影视、电竞等一批产业政策,并针对“岚商回归”出台航运、建筑、远洋渔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优惠政策。有些地方给政策快,但是兑现政策的时候出问题,所以我们针对企业反映优惠政策兑现难的问题,大力实施“产业奖补资金兑付快车道”,整合16个部门121项涉企资金补助事项,做到简单事项当日到账、复杂事项5日内到账,实现了企业零投诉、办结零逾期、报账零差错、违纪零事件的“四个零”目标。

(四)诚信。就是注重加强市场监管,构建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制定、出台《平潭智慧岛建设实施方案》,致力于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张网”,即建设全岛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大数据中心,加快形成“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打造信用信息“一张网”。目前,信用平台已归集各类商事主体基本信息45万余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数据1万余条。通过这些措施,“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得到强化。

(五)风气。就是注重加强基层治理,持续推进民风社风向善向上。针对平潭一段时间以来社会生态存在的问题,今年初实验区党工委专门将“社会治理专项提升工程”列入“八大工程”,从去年“七大攻坚”转化为“八大工程”最突出的地方,把社会治理列入专门的提升工程。打出“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抓基层、打基础”、扫黑除恶、移风易俗等“四个组合拳”。这“四个组合拳”打出去,现在看来效果比较明显。目前,全区“老人会”规范登记率达100%;成功破获了平潭“涉黑第一案”;非法阻工、盗采海砂、成品油走私等得到有效遏制;110接报刑事警情比降42.81%,立案数下降24.3%,为全省降幅最大。

(六)服务。就是注重提升招商服务水平,切实当好“店小二”。坚持领导招商、感情招商,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9位领导亲自挂钩32个“重点招商、重点项目、重点政策”,亲自协调、主动对接,力促项目快落实;坚持全员招商、专业招商,成立招商与产业促进中心,委托德勤等知名咨询机构开展中介招商、以商招商,推行招商项目“一口进、一口出”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六个一”(一位分管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个项目专班、一个任务清单、一套工作联络与协调机制、一项针对性政策)工作机制,努力做到“无缝”对接;坚持定期会商、精准调度,建立“招商部门技术会商、分管领导预协调和主要领导每月定期会商”的产业项目定期会商机制,通过精细协调、多管齐下,努力为产业项目落地创造最便利的营商环境。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