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记者 周庆华
编者按: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性时刻,9月30日,吴忠市红寺堡区迎来正式建区10周年、移民开发21周年。
21年很短。岁月泼墨凝画卷,只是千年一瞬间。
21年亦长。扶贫开发催巨变,代代移民铭心间。
今年,在红寺堡区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记者多次带队深入红寺堡区蹲点,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村”到“乡”再到“市辖区”,多层面、多角度进行解剖式采访调研,陆续推出了《李耀梅卖扫帚还清30万元外债》《沙草墩里的“露珠故事”》《豹子滩村:半边明黄半边红》《柳泉黄花分外香》等新闻报道。9月30日刊登红寺堡区“两不愁三保障”新闻调查,通过解读易地扶贫搬迁的“红寺堡答卷”,记录时代印记,表达人民心声,礼赞伟大祖国。
核心提示:
吴忠市红寺堡区,宁夏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历经21年扶贫开发,贫困发生率由开发之初的100%下降到4.8%,堪称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微缩盆景”。
21年前,这里杳无人烟,看不到飞鸟,连拴牲口的树桩都找不到,“一碗面里半碗沙”,森林覆盖率不足5%,每年沙尘暴达20多次。如今,这里城市绿化率、绿化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35%、39%、27.5平方米,沉寂千年的不毛之地变成风光旖旎的生态绿洲。
21年前,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处搬迁而来的贫困群众,很多人的全部家当只有一口锅和破旧的铺盖。如今,他们彻底摆脱祖祖辈辈千百年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稳步实现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和全面奔小康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最初的不足500元提高到8796元,广大移民迈向不愁吃、不愁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新生活。
千年一瞬的沧桑巨变,奥秘何在?作为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县级行政区,如何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拼版照片:上图为经过近20年的生态修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移民旧址已逐渐被绿色覆盖;下图为戈壁荒滩上建起的红寺堡移民新村(2018年9月8日无人机拍摄)。
路径:挪穷窝 拔穷根 焕新颜
宁夏是易地搬迁脱贫的“万花筒”,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组织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累计搬迁移民130万人,实现了生态改善和脱贫富民的双赢。
地处宁夏腹地的红寺堡区,作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是宁夏移民开发、生态改善、精准脱贫的缩影。
拼版照片:上图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红海村移民冯自禄(右一)与母亲蔡润英(左二)、妻子周玉英(左一)、儿子冯思恺在新庄集乡老房子原址留影;下图为冯自禄一家在移民村自家住房前留影(9月8日摄)。冯自禄一家2002年从新庄集乡朱庄子村迁出,现在家里种了60亩枸杞,妻子周玉英在红寺堡镇恒丰纺织厂打工,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心声: 共产党好 黄河水甜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红寺堡城区入口处,一块巨幅喷绘屏上的醒目标语,抒发了红寺堡23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黄花菜产业方兴未艾。
红寺堡是宁夏的几何中心,交通网四通八达。
红寺堡新庄集乡西川特色产业示范村。
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村村民李耀梅卖扫帚3年,还清30万元外债。
责任编辑:黄仙妹
- 助力产业消费扶贫 首届“平安三村百宝”扶贫产品洽购逾5400万2019-09-27
- 真情实意 真金白银 真抓实干——福州·定西扶贫协作成效扫描2019-09-11
- 武平岩前镇宁洋村激励性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财技双丰收2019-09-10
- 纸短情长,总书记关于扶贫的三封回信2019-08-25
- 福州仓山区产业扶贫出成效 企业“扶贫车间”建在临洮“家门口”2019-08-23
- 漳州出台方案 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08-15
- 宁夏隆德县闽宁扶贫产业园入驻企业达50家 带动当地就业2019-07-30
- 江西省鼓励“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2019-07-24
- 建宁均口:“1+N”集智聚力助力脱贫攻坚2019-07-15
- 福建:减税降费为脱贫攻坚“助跑添翼”2019-07-10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协商议政 构建双向发力新格局2019-09-30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