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9月20日,在永安市公安局退休干部郑玉星家里,一枚枚勋章、一张张奖状记录了他曾立下的屡屡战功。81岁的他,自18岁踏入公安队伍以来,跟着新中国一起见证了跨越数十年的“公安记忆”。

科技强警、创新强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向管理走向多元服务,70载春华秋实,永安的公安工作经历了深刻嬗变。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一代代永安公安干警接力前行,服务群众的初心不改。

五六十年代:办案靠“腿勤、眼勤、手勤”

1956年3月,郑玉星通过招考,从老家莆田来到永安,进入当时的永安专署公安处劳改科工作,之后他担任过永安公安局户籍民警、治安股股员、刑侦股副股长、城关分局治安股长、公安局副局长、政委等职务,直到1999年退休。

1964年,郑玉星作为全省“五好干警”代表,获得了福建省公安厅的表彰。为了表彰他长期艰苦奋战在公安战线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维护社会治安,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了贡献,1990年,省公安厅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70 年,穿越光影岁月的三明“公安记忆”

1964年,郑玉星获得省公安厅表彰  (陈莉莉 摄)

郑玉星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汽车、自行车、电话都是稀罕物,交通、通讯很不方便,出警全靠一双腿。那时候,没有电脑、相机、执法记录仪这些工具,全靠“烂笔头”做记录,练就了他们的好记性。

1957年至1959年,郑玉星作为城关派出所的户籍民警,靠着腿勤、嘴勤、眼勤、手勤,经常深入辖区大街小巷了解民情,哪座房子住着哪些人,他都门儿清,全记进了脑子里。为了加强对辖区反革命、坏分子等重点人群的管理,他还发动了治保主任、邻里群众等力量,采取“三人监督一人”的方式,对重点人群重点监管。

在漫长的公安生涯,郑玉星参与过不少案件的调查侦破工作。上世纪70年代之前,技术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在获取犯罪线索、收集证据等方面,为破案增加了不少难度。郑玉星说,他们当时办案全靠一个“勤”字,勤跑、勤问、勤观察、勤动脑,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1963年,永安有个村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 60岁烟农砒霜中毒身亡。经过用心勘验现场,大量走访调查,谨慎分析研判,郑玉星和同事们发现在数十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子,村民苏某存在嫌疑。这之后,他们又在两个村之间多次奔走,进一步调查分析,最终在苏某家的谷仓,从烟叶、麻袋及扁担的标记上,寻到了蛛丝马迹,确认这些物品正是死者家中不翼而飞的东西。后来,他们又从苏某家中搜查到了砒霜。

因为当时交通、技术等条件限制,这起案件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历时2个月才得以告破。在严密的证据链面前,苏某供认不讳,并交待了1948年自己实施的另一起抢劫杀人案。

70 年,穿越光影岁月的三明“公安记忆”

办案勘查现场

改革开放:“刑技”为破案注入“核心科技”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刑侦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帮助破案提高了效率。特别是到了近一二十年来,公安打击犯罪从手段到技术和设备,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永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万毅从警30多年,他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破案工具还就依靠“老三样”:一把刷子、一个盒子、一台照相机。

70 年,穿越光影岁月的三明“公安记忆”

2002年,人工比对指纹(永安市公安局供图)

“盒子里面装一些银粉、铜粉,用于指纹提取,再把现场信息用胶片相机记录下来。”万毅说,当时画现场图和做笔录都是直接写在白纸上,到2006年才开始有专门设计好的黄皮本用来记录,而真正出现大变化的是2014年,我们带上平板电脑,方便直接将现场图精确录入。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指纹识别系统、视频侦查实验室、人像比对系统、DNA实验室、电子物证实验室以及不断更新充实的大数据,这些技术和设备使得打击破案更加快速,更加精准。

“现在,一枚指纹短时间内便可以和数据库里所有指纹信息比对一遍,筛选出相识度高的指纹,再人工核对,排除不符合的指纹,一般半小时就能搞定。”在永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心,工作人员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两枚指纹说。

70 年,穿越光影岁月的三明“公安记忆”

现在,电脑比对指纹 (永安市公安局供图)

“以前没有数据库,我们只能靠人力。2002年,我们为了比对一枚指纹,动用了3位民警,花了几个月时间,将检材和样本对比看了几千遍,才确定嫌疑人身份。”回想过去的技术受限,万毅很是感慨。

1993年,一起命案的嫌疑人孟某潜逃,公安机关多方调查取证,除了掌握到孟某于1984年在法院文书中留下的一枚残缺指纹外再无线索。直到2011年,早已移居厦门、改名换姓的孟某,因办理出国手续,这才进入公安的视野。经过指纹比对,公安机关确定他便是杀人嫌犯孟某,孟某终于被抓获归案。“如果没有大数据平台,类似这样的案子很难侦破,犯罪嫌疑人也就逍遥法外了。”万毅坦言。

涉案财物是办案的重要物证。但在过去,只靠人力管理,容易存在疏漏,出现“调包”现象,给案件侦办带来阻碍。

70 年,穿越光影岁月的三明“公安记忆”

涉案财物管理中心

近年来,永安市公安局依托“一个大队+三个中心”,即以法制大队为龙头,下设受案中心、案审中心、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形成了全方位、无死角的法制监管“封闭圈”,实现了涉案财物从案件侦办事后监督、事中监督到全链条执法监督管理的转变。

“现在,我们依托省厅执法办案平台、执法监督平台和永安市涉案财物管理系统,由办案民警将涉案财物信息录入警综平台,再申请移交管理员入库管理,涉案物品拍照存档,并存放至相应区域,做到一物一条码、一物一照片,实现扣押与管理有机分离。”永安市公安局法制大队大队长刘祺说,管理员同时建立虚拟仓库,实现网上网下同步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让财物从哪里来,去了哪里,一目了然。”

此外,管理系统还能自动生成保管登记表、调用登记表、物证移交保管清单等台账,以及自动提醒管理员、办案人员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处理。

70 年,穿越光影岁月的三明“公安记忆”

1997年,西洋派出所窗口接处警

新时代: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1986年,永安交通监理站“变身”为交警大队,从原来的省交通厅公路局主管,正式成建制地划归永安市公安局管理。

今年80多岁的朱祥根老人,是永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第一任大队长,当时只有10名交警。他回忆说,在那个年代,整个永安的车辆并不多,小车更是屈指可数。车辆登记、挂牌等很多业务都是靠交警手工办理,道路交通没有电子监控,全靠交警人工监控指挥。

70 年,穿越光影岁月的三明“公安记忆”

1983年,公安查获黑车 (周佐彬摄)

“车辆保有量发展很快,交警队伍不断壮大,车管措施越来越先进和规范。”这是30多来年,朱祥根老人感受到的最大变化。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一直以来,永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不断推进车驾管业务改革,这是改革过程中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话。

“我是外地户口,驾驶证丢了,请问补办需要什么材料?”市民林先生在永安市交警大队驾管窗口咨询。他本想下次带齐资料再来办理,没想到工作人员告知他只需携带身份证就可以直接办理,他惊喜万分。

“这要是在几年前就麻烦多了,要提供暂住证、证件遗失的书面声明、证件照、身份证复印件、申请表等各种材料。而现在,只要提供身份证,我们这里就能自动读取、高拍扫描或免费复印,原先需要申请人填写的纸质表格,现在由窗口工作人员直接采集信息、打印表格后,申请人签字确认便可。”永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中队中队长宋雪梅介绍。

宋雪梅在车管业务窗口工作15年了,见证了交管业务的多次便民改革。她说,交警大队还在办事大厅设置了自助服务区,提供补换领驾驶证、车辆选号、信息变更、交通违法处理等自助服务,实现身份认证、受理审核等全过程自助办理,节约了市民排队等候的时间。

2004年以来,永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还积极延伸农村交管服务,采取“流动车管所”的形式,简化手续,定期下乡开展“一站式”服务,不仅摩托车驾驶证考试服务送上门,农民办理摩托车年检、补证、补牌等业务,同样不用进城,在“家门口”就能完成,这为他们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农民省了不少麻烦。

编后语: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70年,一代又一代的公安民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青春和奉献,维护着社会的平安稳定。时光如梭,光影变幻,变化的是民警工作的桌椅板凳、技术装备、服务环境,不变的是他们忠诚、坚毅、奋进的铮铮铁骨和“保民平安、为民服务”的永恒誓言。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  陈莉莉  张建情)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