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全国两会召开前不久,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报告透露: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这一数据比2019年1179万登记户籍新生儿数量减少175.5万。一时间,育龄夫妇生育意愿降低的话题引起社会关注。两会代表委员对此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提出为宝妈宝爸“减负”之道。全国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副主委罗良娟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尤其针对愿意生育二孩的家庭,客观上要拿出真金白银给予支持。(3月8日《北京青年报》)

生育意愿的下降,会导致新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人口替代率也会“亮红灯”,人口数量的减少和老龄化加重,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因而,人口问题既是家事,更是国事,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一些国家把少子化视为国难,维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后,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之后年年下降至2020年的新低,激活出生意愿并使人口替代达到世代更替水平,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艰巨。

于现实并结合国外的经验来看,激活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除了强化公民的社会和国家责任外,最关键的举措在于,要提供更加完善而丰富的配套政策为生育提供支撑,最大化降低年轻人的育儿成本。以学前教育为例,近年来,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公办幼儿园作为优质教育资源“一票难求”,另一方面,民营幼儿园收费太高又成为巨大负担,再加上素质参差不齐,已成为子女教育的“第一难”。当年轻家长心头的烦心事太多,生育意愿也会大大打折。

除此之外,其他因素的叠加都会不同程度的带来生育意愿的影响,出生成本太高会造成“生不起”,职场风险太大,无人照顾会“养不起”,再加上后续的教育、医疗、购房等一系列后续成本,过重的负担会使得生育意愿实现集体性降低。只有让具有生育意愿的年轻人“生得起”“养得好”,通过综合性的政策支撑与关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愿意生”才会最终才会付诸于行动。

有网友表示:学前教育解决好了,才能更好地缓解家庭教育孩子的后顾之忧。这样的政策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生育的。基于此,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成为历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也为政策层面的推动和落实提供了推力,并为最终成为事实创造了条件,相信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不过,生育意愿的促进、巩固与提升,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需要单项政策的快速高效落地,更需要制定综合性的政策以提升保障能力,全方位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减少顾虑和实际困难,遏制出生人口数量下滑的趋势。否则,事态就会继续向坏的方向发展,政策的滞后和延迟也会让效果出现衰减。

因而,从宏观政策来说,在着眼于细的同时,更要实现单项措施的叠加以实现综合效应。这就需要全面考量群体性和个体化的诉求,实现最大化的政策回应与措施对接。比如一些人大代表建议,在鼓励二孩的背景下,应适当延长产假,实行夫妻合休,或者实行个性化的育儿假。面对持续低迷的人口出生率,辽宁、湖北、新疆等地出台了更加积极的生育政策,延长产假时间、提高生育补助等“真金白银”的政策相继实施。从某种意义,通过出台积极的生育政策已具有高度的社会共识,一些地方性政策也在陆续出台,但如何将具体化、更有力的措施落地,并实现各项政策的系统化、配套化,达到综合效应的最优化,是个体化建议带来的系统性思考。

就业歧视、经济压力、育儿焦虑……每一种因素都会影响到生育意愿,每一个细微环节,细小诉求都值得重视,将个体性的需求与困难,集结成普惠而有成色的政策支撑,得到真金白银的保障,如此才能实现个体责任与国家责任的结合,让生育摆脱一切束缚而变得轻松而自由。 (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金汤社区举办202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