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谈到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作出许多深刻阐述。党建网微平台今天和您一起学习。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腹有诗书气自华”。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了解我们5000年延续不绝的历史,就能自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2019年12月19日,习近平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时强调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强调

我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的魅力在哪里?10个发展中国家32名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