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摘要

2021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指出,“当前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可见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选择,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整体技术研发水平最高的高新技术生态工业园,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掘低碳发展潜力,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成为摆在各个园区及当地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入手,论述了高新区低碳发展的意义,推导出高新区实践“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一系列可选择对策。同时,借助指数分析法剖析了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将其归纳为园区工业增加值因素、产业结构因素、能源效率因素、能源结构因素、碳排放系数因素。在完成上述分析的情况下,结合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这一实例,分析从十三五开始到十四五的规划后,福州高新区碳排放的各项前景。本文认为,福州高新产业基地要实现低碳发展,应着重从产业低碳和能源系统两个方面入手。产业低碳发展路径主要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向低碳转型,加强低碳产业技术研发、增强产业的低碳辐射影响力,发展绿色IT等。能源系统低碳化发展途径主要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地热能)利用比重,促进能源供应低碳化以及从建筑、交通、管理等方面入手,促进能源消费低碳化。

第一章  引言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课题研究背景

有史以来气候变化一直都是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如今已经被广泛接受。在全球层面,这个科学上的共识正在推动走向温室气体减排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全球性行动。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已经朝着低碳发展的方向开始了切实而持续的转变。与贸易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几十年中也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控,这对于依赖出口导向型增长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尤为突出。全球经济和贸易模式正发生着结构性变化,换句话说,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显现。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展现了不落人后的雄心壮志和大国担当。2020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 年 12 月,习近平主席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 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年增加 60 亿 m3,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 kW 以上。”2021 年 3 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2019 年,工业增加值占我国 GDP 的 31%,但工业终端消费能耗占全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 65%,工业仍是我国碳减排的主战场。工业园区不仅是工业生产的空间载体,更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组织模式 。我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 552 家和省级开发区 1991 家 。2019 年,全国218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总值为 10.8 万亿元,占全国 GDP 的 10.9%;169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产总值为 12.14 万亿元,占全国 GDP12.3%。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工业园区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 。工业园区通过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既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工业领域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国家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的重要途径。

福州高新区于1991年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下辖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以及洪山、仓山、马尾和福州软件园等6个园区,并在2007年选定闽侯上街-南屿-南通地域为新的高新区产业基地。本文的调研以福州海西高新区产业基地(下文简称“福州高新区”)为实例研究对象,根据它的产业基础、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基本情况,结合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普遍途径,通过分析新高新区产业基地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大小,低碳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进一步得出适合福州高新区自身的低碳发展路径。

1-2课题研究意义

当前,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侧重于低碳经济概念内涵、实现低碳发展的保障性法规与制度、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核心低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从社会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及产业部门研究较多。而从某一个具体区域,尤其是从高新产业基地的角度研究相对较少。发展低碳经济设计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致的低碳发展路径也基本类似,主要是从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方面、能源结晶化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低碳技术研发与利用方面、保障低碳发展的政策体制方面入手。然而,不同研究对象由于其自身情况的差异,实现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因素大小也是各有差异,因而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也是不同。本文着重考虑这个差异性,以福州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并以海西高新产业基地为实证,提出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路径。

第二章 高新区低碳发展的相关问题探讨

2-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已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考虑,并于 1998 年、2002 年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2006 年国家先后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效及开发替代能源。此外,为了推动地方低碳经济的发展,2010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拉开了我国开展低碳城市建设的序幕。2010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启动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广东、湖北、辽宁、云南、浙江、陕西、天津七个省市作为试点省市先行开始编制 2005 年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为了促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国家环境部、科技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明确指出:自 2010 年起,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纳入园区建设内容。同时在该通知中,给出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源利用结构优化、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低碳经济管理机制、低碳经济理念的宣传等均应作为园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并应提出具体的目标、指标、设计、具体可行的技术路线、措施和重点支撑项目以及有力的保障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表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了国家战略,成为各省市的发展准则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优先发展目标。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 年12月,习近平主席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 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年增加 60亿 m3,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 kW 以上。”2021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福州高新区关于实践“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研究

表1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相关重要文件

2-2 高新区低碳发展的意义

2-2-1 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巨大动力

高新产业园区创建的基本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清洁生产、废物交换等手段实现物质循环流动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从而达到物质、能量最大化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甚至于“零排放”。循环经济强调从源头控制,突出“减量化”,从资源开采、生产领域入手,减少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强调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以及科学技术进步,推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模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模式转型,使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低碳经济只是从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出发,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它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而不是循环经济的全部。因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本身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同时,园区践行低碳发展有利于节约、循环利用能源资源,促进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他们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2-2-2 低碳发展有助于加速高新区“二次创业”进程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新区都处于“二次创业”阶段。“二次创业”的核心要求的是增强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内生增长的发展机制。而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技术、产业、制度的一种融合,这三者恰恰是高新区一直坚持的责任和目标,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符合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要求,更是园区加快“二次创业”进程的强大动力。

2-2-3 有利于提高园区及企业的低碳竞争力

企业是高新产业园区低碳发展的主体。高新区的低碳发展将有利于提高园区及区内企业的低碳竞争力。首先是在园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园区的管理能力将会得到提高,企业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将会更加通畅。其次是园区低碳发展要求降低园区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提高各产业的碳生产率,使园区在面对日益严格的的碳排放约束时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获得这一发展空间无疑需要各个企业通过改进生产技术,降低能耗强度;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减少产品碳足迹,提高碳生产率等等措施来得以实现。再次是能效的提高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能够节约能源使用成本,给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园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最后,各高新区生态工业园作为当地科技发展的前沿基地,承担着研发并转化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的重要任务。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低碳发展形势,以各园区为基地,可以迅速的将低碳节能技术成功的应用于工业生产实践中,提高园区各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同时园区的低碳发展必然要求相关低碳产业和低碳服务业快速发展,如新能源产业,这将给园区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会。

第三章  高新产区低碳发展途径——基于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证分析

3-1 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介

福州高新区 1991 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下辖海西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两个主体园,以及洪山、仓山、马尾和福州软件园等高科技园区,总面积约 193 平方公里。2013 年 7 月起全面行使闽侯县南屿镇全镇和上街镇 5 村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托管区域面积约 185 平方公里(规划用地面积约43.5 平方公里),共有人口约 23 万(其中常住 10 万、流动 13 万)。

福州高新区誉为“海西慧谷、旗樟福地”。独具区位、交通、生态、科技、政策“五大优势”。与主城区仅一江之隔,东临乌龙江,西倚旗山,坐拥大学城约 20 万人才资源,地铁 2 号线和 3 座跨江大桥连接市区。2016 年 6 月,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享福州“多区叠加”政策机遇。崛起数字、总部、平台“三型经济”。落地华为鲲鹏、星网锐捷、兆元光电、福耀模具等产业项目 400 多个,各类注册企业 7300 多家,建成研发楼(厂房)500 万㎡,2019 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1300 亿元。厚植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热土”。拥有高新技术企业 184 家,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19 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 17 个,发明专利 1174 项,聚集中科院院士 10 余名,15国家级人才 198 人,建成中国(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孵化器面积逾 25 万㎡。2020 年,福州高新区在全国 169 个高新区中综合实力排名跃升至 31 名,相较于 2012 年提升 13 个位次,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分别提升至全国第 19、20 位。

截至 2020 年,高新区 GDP 总量实现翻番,年均增长率为 8.4%,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 1300 亿元,占全市比重 13.2%,财政总收入突破 70 亿元,年均增长率 45.85%。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显著增强,从 2016 年的 211 万提升至 2019 年的 3 亿元,增长近百倍,占全市财政科技支出总额的 52.9%。

3-1-1 福州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福州高新区依托数字经济产业园、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海西信息通信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初步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生物医药和光电两大产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21”产业格局。

在数字经济产业领域以博思软件、榕基软件、北卡科技等科技领军企业为主导,带动本地中小型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态势;在生物医药产业以迈新生物、博奥检验、兴华生物等为代表,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日未来医学医疗联盟等创新资源优势,加速企业研发转化,突破技术难关;在光电产业充分利用高新区区位优势,促进兆元光电、浩蓝光电、中科芯源等光电企业联合福州大学、海西研究院等在 QLED、印刷 OLED、MicroLED、MiniLED 等领域进行产品创新,促进本地光电行业崛起。同时已引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科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分中心等一批区域创新平台以及启迪之星、微软云、Google等 20 多家知名创客空间。不断强化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爆发式增长,力争打造国家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

福州高新区关于实践“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研究

图1 福州高新区区位图

3-1-2 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现状

目前,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中的“智慧大脑”二期通过完善物联感知、搭建能力支撑平台、构建数据资源池、建设智慧大脑量子安全加密网络等内容,构建高新区精准、高效、智慧的现代化治理及应用体系。其“数字生态”模块,展示“七日气象”等实时数据,为我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撑;通过部署热成像双光谱摄像机,为我区森林防火、防汛等工作添翼助力。绿华能源(福建)有限公司专注清洁可再生能源、水电与新能源电站开发事业。旗下子公司孚龙光伏有限公司打造漂浮式光伏产品,获得了 TVU 全球认证,并在国内外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格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省内极少数有“智慧电厂”落地案例的服务商,致力于为电力行业用户提供全过程的电力数字化转型服务。

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正在加快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优化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设施布局,实现基地绿色便捷交通全覆盖。加快应用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等结构体系,引导装配式房屋、PC 技术的应用。倡导构建绿色办公体系,改进存量楼宇的空调、照明系统,减少传真机、打印机的使用,推行无纸化办公。通过开设可回收物资源利用回收平台、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平台等,督促工业企业开展垃圾分类,以补贴方式鼓励企业低价值回收可利用物。

3-2 福州高新区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

3-2-1 温室气体核算方法

本文综合采用《2006 年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和《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工具指南》等指南和工具,以福州高新区物理边界为系统边界,核算 6 类主要的温室气体 ——CO2、CH4、N2O、HFCs、PFCs 和 SF6,涉及园区四种活动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即能源活动、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废弃物处理。园区内没有水泥、石灰、钢铁、和氢氟烃等相关工业和农业,因此不考虑工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相关碳排放。园区内暂无电厂,所有电力均外购。能源活动的碳排放 C1 包括区内化石能源燃烧的直接排放和外购电力及热力的间接排放,计算公式如下:

福州高新区关于实践“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研究

公式中,J代表12种高新区所用能源,分别为煤、天然气、生物燃料、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润滑油、其他石油制品、石油沥青,以及购入的电力和热量;Ej表示第j种能源的消费量;aj代表第j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bj代表能源行业第j种能源的CH4排放系数;cj代表第j种能源的N2O的排放系数;21和310分别是IPCC第二次评估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全球变暖潜能值。

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既包括温室气体排放,也包括温室气体吸收,本方案仅核算福州高新区绿地和湿地的温室气体吸收即碳汇量。绿地和湿地的碳埋藏速率分别为2.62kgC/(a·㎡)和168gC(a·㎡)。

废弃物处置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过程,其中生活污染和工业废物在污水厂集中处理,危险废物委托园区外有资质单位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后运送至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废弃物处理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C2计算如下:

福州高新区关于实践“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研究

公式中,BOD和TN1为高新区生活污水生化需氧量和氮含量;α表示生活污水CH4排放系数;β表示工业废水CH4排放系数;COD和TN2为高新区工业污水化学需氧量和氮含量;γ表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N2O排放系数;S1 和 S2表示危废和生活垃圾产生量;δ1表示为废处置CO2排放系数;δ2表示危废处置CO2排放系数。以上系数均采用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工具2.2的推荐数值。

5-2-3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

在 Kaya 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从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等发展变化来预测未来 10 年内不同情景下的福州高新区碳排放量:

福州高新区关于实践“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研究

公式中,E 总为高新区各部门能源消耗总量;Ei为第i种能源消耗量;CO2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

根据福州高新区碳排放现状、“十四五”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2025年碳排放达峰、2050年碳中和“双碳”目标,综合预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生活、公用建筑和废弃物处置部门的碳排放情况,设计4种碳排放情景(表4):既定政策情景、高增长情景、低碳情景和强低碳情景。既定政策情景以福州高新区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和“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基础;高增长情景假定未来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速度会超过福州高新区“十四五”规划;低碳情景假定将全面建设绿色低碳园区,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的同时转变社会发展模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强低碳情景的政策内涵是将低碳发展置于绝对优先地位。

福州市“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到 2025 年,福州市单位 GDP 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较 2020 年分别降低 13.5%和 18%。在此基础上,设定福州高新区在“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在既定政策情景、高增长情景、低碳情景和强低碳情景下能源消耗强度降低 13.5%,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 20%、18%、25% 和 30%。既定政策情景参数设定如下:2025 年常住人口数和 GDP 达到福州高新区“十四五”规划目标,为 5 万人和 260 亿元。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结构根据福州高新区工业部门在“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耗变化趋势设定,煤消耗占比降低9.3%,天然气消耗占比增加 4%。建筑节能依据中国建筑节能第三阶段中节能幅度设定公共建筑节能 65%,居民建筑节能 75%。由于服务业、公共建筑和废弃物处置的碳排放占比较少,仅设置一种情景。现代服务业考虑其增加值和节能举措对其的影响。公建用能考虑未来在编人员增长情况的影响。废弃物处置相关参数按照国家“十四五”总量控制要求。其余情景参数依据其政策内核和福州高新区发展潜力,在既定政策情景设定参数上波动。各情景参数设置详见表4:

福州高新区关于实践“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研究

表2 情景参数设置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福州高新区碳排放情景分析

4 种情景下福州高新区碳排放情况如图2所示。在高增长情景下,到 2025 年,碳排放量翻倍增长至87.95 万 t,到 2030 年排放碳 107.04 万 t。既定政策情景下,工业部门预计在 2030 年左右达峰,但由于生活部分用电带来碳排量的增长,整个经济社会达峰时间将推迟至 2030 年以后,2025 年碳排放量为 80.43 万 t,2030 年碳排放量为 90.56 万 t。低碳情景下,生活用电量仍在增加,但由于工业部门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进,福州高新区仍能在 2025 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量为 71.58 万 t。强低碳情景下,福州高新区将在2024 年实现碳达峰,综合能耗为 24.28 万 tec,碳排放量为 59.09 万 t,但此条件较为苛刻。低碳发展情景是福州高新区在实现预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情况下通过更全面、积极的举措所能达到的碳排放状态,也相对合理的一种达峰路径。

福州高新区关于实践“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研究

图2 福州高新区碳达峰预测

如图3所示,在低碳情景下,福州高新区工业部门在 2025 年碳排放量为 65.31 万 t,较 2020 年增加23.17万t,较既定政策情景减排10.93万t。2025年后,能源增长速率变缓,碳排放量开始减少。到 2025 年,建筑业碳排放量为 4.00 万 t,较 2020 年增加 0.43 万 t。服务业碳排放量为0.45万t。公共建筑碳排放1.82万t。

福州高新区关于实践“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研究

图3 福州高新区低碳情境下碳达峰路径

民生活用电碳排放量为 3.58 万 t,较 2020 年增加2.32 万 t;废弃物处理的碳排放量在 2025 年为 7079 t,其中生活垃圾、危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置分别产生碳排放 5829 t、70 t、537 t、544 t。同时考虑未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效率的提升,假定到 2025 年,垃圾焚烧厂每焚烧 1 t 生活垃圾可发电 560 kW·h。2021—2025 年每年分别减少碳排放 218 t、991 t、1970 t、3002 t 和 4892 t。

既定政策情景下,福州高新区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也持续增加,2025 年达到 72.43 万 t,随后以较慢速率增长,到 2030 年到达 79.11 万 t。到 2025 年,建筑业碳排放量为 4.31 万 t,较 2020 年增加 7394 t。居民生活用电分别为 5102.48 万 kW·h,较 2020 年增量为 4.81 倍,碳排放量为 5.06 万 t,较 2020 年增加 3.80万 t。

高增长情景下,福州高新区需要大量的能耗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碳排放量达到 76.23 万 t,较2020 年增加 34.11 万 t,较既定政策情景多排放 3.81万 t。到 2030 年,碳排放量达到 109.45 万 t。到 2025年,建筑业碳排放量为 4.88 万 t,较 2020 年增加 1.31万 t。居民生活碳排放量为 4.49 万 t,较 2020 年增加3.22 万 t。

强低碳情景下,工业部门 2025 年碳排放总量达到 52.31 万 t,较 2020 年增加 10.18 万 t,较基准情景减排 20.12 万 t,碳减排效果明显。到 2030 年,碳排放量为 47.82 万 t,较 2025 年削减 8.6%,且碳排放量仅为既定政策情景下 2030 年排放量的 60%。其余部门碳排放量与低碳情景相同。

3-2-2-2 福州十三五时期低碳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福州市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是为目标,深入实施生态市战略,围绕环境质量改善、污染物总量削减、生态安全保障三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水环境质量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提升、生态安全体系构建、政策机制创新五大系统工程,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优,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绿色低碳发展成绩显著,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化,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十三五”期间,福州市在GDP总量、人均GDP的分别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第6位的同时,全市单位GDP建设使用地使用面积下降3.3%,土地“含金量”不断提升。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完成福州市“三线一单”成果,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守牢生态资源环境底线。严格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在全国首创用能权交易,实现第三届数字峰会碳中和,在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上不断创新进取。在全国首创将生态云平台实战运用于会议全过程的空气质量保障,第三届数字峰会活动期间圆满完成了环境质量保障任务。

生态环境颜值更高,为高品质城市擦亮生态名片。环境质量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3名、重点城市前10名以内。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5%,其中优级天数205天,较2015年提高近42%,“福州蓝”成为城市金名片。各项污染物排放强度改善诚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PM2.5浓度降至21微克/立方米。闽江、敖江、龙江3条主要流域省考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9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小流域省考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91.7%,较2016年提升近30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8%。城区156条内河治理基本完成,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面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废弃矿山治理任务。完成造林绿化48.9万亩,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8.36%,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二,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等称号。建设环山休闲步道131.3公里、滨水休闲步道680.3公里、大型生态公员15个、串珠式小公园1202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5.4%,相关经验获联合国粮农组织肯定。

污染防治攻坚更实,为宜居福州升级生态福祉。“蓝天、碧水、净土”三十大保卫战取得新成效,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出台《进一步加强散乱污染企业(场所)综合整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工作方案》,力求解决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蓝天保卫战方面: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燃料结构性调整,完成长乐滨海工业区松下片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全买能完成全市燃煤电厂12台燃煤机组脱硫、脱硝、除尘设施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燃煤小锅炉淘汰改燃;以化工、工业涂装、印刷等涉及VOCs行业为重点,实施大气精准治理减排;率先在全省推进城区房间工地安装扬尘在线检测系统,督促在建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累计淘汰黄标车5.4万辆,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实现全市全部供应国VI标准的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实施国III柴油车与国I汽油车限行和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完成非道路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

碧水保卫战方面:深入实施碧水攻坚“三巩固”行动计划,全卖你推行河(湖)长制;试点开展闽江干流、大樟溪入河排放口排查整治,推动龙江流域综合政治;通过“卷地毯”方式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实施“一体化”指挥作战,再现沿河“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生态福利;有力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东张、山仔水库藻类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完成20个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完成全市36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全面完成1115个入海口排污排查。

净土保卫战方面:建立全是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全面完成360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全市51家市级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并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土壤监督性检测,系统梳理闽清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试点示范经验,建立省级示范点1000亩任务,全市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

环境设施更加完善,为城市实力跃升压实保障。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建成投运一批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红岭庙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初具规模,建成红庙岭危险废物处置场,全市危废处置能力达到26.7万吨/年,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3%,城市固废危废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共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547公里,实现130多个乡镇污水处理圈覆盖。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全市1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已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闽江、敖江、龙江流域沿岸1公里范围内的37个乡镇均已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或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8.新建改造三格化粪池32145户,完成1652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基本建立全市1975个行政村“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一体化处置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垃圾分类排名进入全国前十,成为全国9个免检城市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提档,为两山转化实践引领担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出台《福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8-2025年)》,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面完成生态文明试验区24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福州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创新机制”等4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入选202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措施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全国推广。在全省率先完成《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控制详细规划(2018-2020年)》,先行探索开展兼具“山海”特色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工作,研究构建了涵盖六大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永泰商品林赎买、闽清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连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及经验被省里采纳,其中商品林赎买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刊登推广。

环境治理能力加强,为落实赶超提高保护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垂管后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福州市关于推进排污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福州市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荣获国家一等奖。建成全国领先的空气超级站、全国首套海漂垃圾网络监管系统、敖江塘坂水源地富营化研究工作站、土壤污染防治实验室等,初步形成陆海空统筹的环境监测网络,成为全国第三个建成空气超级站的省会城市。依托福州市环境网格化监管平台和生态环境资源中心(一期)初步实现环保网格化、信息化精准监管。开展闽江口污染详查、罗源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协同控制技术研究、闽江溶解氧变化规律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在全省率先成立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建立福州特色的预警触发机制,开展罗源湾—三都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组织开展“清水蓝天”、“绿盾2020”、“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等专项执法行动。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2544件信访件全部实现办结销号。在全省率先完成33个行业1772个固定污染源的清理整顿,登记发放排污许可证7300余本,排污权交易规模和市场活跃度位居全省首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物废水处置率监管圈覆盖。建立实施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融安2019核应急演习工作得到全省应急办通报表扬。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书考核连续4年考核位于优秀档次,排名全省前三名。

3-2-2-3 福州高新区低碳发展关键措施

结合情景分析结果,未来福州高新区碳达峰关键措施包括:

(1)持续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在实现园区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有效减排温室气体 。尽管福州高新区一直在提升产业层级,但目前小微企业、孵化企业比例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成长期,定位的几大主导产业总体缺乏重大项目、龙头项目的支撑。发展壮大绿色低碳的主导产业,是切实推进高新区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不二选择。同时,推进生产流程低碳重塑,重点围绕园区化工行业减污降碳需求,着力引导企业实现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生产流程低碳重塑,突破一批流程再造关键技术,持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加快推进化工行业绿色转型。

(2)加速能源结构优化。“十三五”时期福州高新区煤炭消耗一直在下降,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升,但仍有改进空间。未来在严格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同时,需加速能源结构低碳化。探索使用电力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直接利用,提高电气化程度。推动天然气在工业燃料、民用等领域应用,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完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基础设施效率。加强废物资源利用,如将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和污泥回用于能源设施,减少能源消耗。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应用,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极力压减煤炭消费总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直至完全淘汰煤炭使用。

(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随着福州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未来会急剧增长,城市化带来的生活相关碳排放会快速增加。高新区应继续广泛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推动绿色低碳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广低碳产品服务,扩大绿色消费需求,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提高政府绿色采购规模。

(4)增加蓝绿碳汇。完善绿地生态系统,推进生态公园建设,增强城市绿地碳汇能力。保护修复湿地碳库,进一步提高城区湿地的固碳能力。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以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分析了福州高新区温室气体排情况,构建 Kaya 模型预测了福州高新区 2021—2030 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探寻福州高新区碳达峰的关键部门和实现路径。

(1)2016—2020 年,碳排放总量从 32.88 万 t 增加至 43.78 万 t,碳排放强度从 0.47 t/ 万元降至 0.36 t/万元。工业部门为园区碳排放量的主要贡献者,碳排放量从 34.89 万 t 增加到 42.13 万 t,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从 1.02 t/ 万元降到 0.70 t/ 万元。随着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推进,非工业部门增长较为明显,尤其是生活用能碳排放已占园区碳排放的 10%。

(2)通过情景分析,低碳发展情景是福州高新区在实现预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情况下通过更全面、积极的举措所能达到的碳排放状态,也是相对合理的一种达峰路径。在此情景下,福州高新区能源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生活和公用建筑供热设施全面煤改气,居民节能器具逐步更新,到 2025 年综合能源消耗量为 30.39 万 tce,碳排放量为 71.58 万 t,碳排放强度降至 0.27 t/ 万元。

4-2 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福州工业园区低碳发展,充分发挥园区在福州区域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基于福州高新区的案例研究,提出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政策建议如下:

(1)完善工业园区现有的能源统计系统。工业园区中工业部门是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但是非工业部门(如居民生活以及公共建筑的能耗)温室气体排放也随着园区城市化进程中贡献越来越大。现有能源统计系统一般仅涵盖规上工业企业,相应地工业园区温室气体仅核算规上工业的能源排放活动,从而会大大低估园区的碳排放。因此,工业园区需要完善能源统计系统,尽可能涵盖工业、建筑、第三产业、生活、公共建筑等部门绝大部分能源活动。园区能源双控目标应该针对整个园区设定,而不仅仅考核规上工业能耗。

(2)建立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及数据库。目前,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存在核算范围不统一、核算方法不一致以及排放因子选取不规范等问题,建立统一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可为园区科学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议核算的地理范围为园区的行政区划范围,排放源应该尽可能全地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核算的温室气体种类应包括 CO2、CH4、N2O、HFCs、PFCs 以 及 SF6 六 大 类。 排 放因子可由园区或企业测算,亦可采用一些权威方法和指南中的缺省值。依托当前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低碳工业示范园区和绿色发展示范园区等创建工作为抓手,推进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和清单编制,构建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为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尤其是要逐步将省级及省级以下工业园区的碳排放核算纳入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相较于国家级工业园区,这些园区数量众多,产业层级落后,能耗较高,更加迫切需要低碳发展转型。

(3)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纳入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工业园区一般均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引擎,尤其是面对目前复杂经济形势,园区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压力巨大,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园区政策优势逐渐减弱。然而,工业园区要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为契机,顺应宏观经济调控的变化和要求,识别发展短板,破解制约低碳发展的瓶颈问题,将低碳发展要求全面融入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切实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杜绝防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放缓产业转型升级。

(4)充分挖掘能源及环境基础设施的减排潜力。工业园区内部清洁高效的基础能源设施(电厂等)是园区低碳发展重点突破口,强化园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的提效升级及基础设施间的共生链接 。能源基础设施服务年限较长,具有锁定效应,需要长远布局谋划。同时园区外的基础能源设施(供电)和环境基础设施(固体废物处理一般在区外)也会极大影响园区的低碳发展绩效,尤其是未来园区碳达峰后的脱碳过程中,园区外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非常关键,需要区域统筹规划。

福州高新区生态环境局

2022年6月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