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海峡网8月27日讯(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王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8月27日,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的“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福建线活动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启动。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开展,福建省委网信办、中国新闻网主办,龙岩市委网信办、三明市委网信办和东南网承办,长汀县委宣传部、宁化县委宣传部协办,组织中央及地方网站采编骨干、高校师生等共同来到红军长征出发地,聆听红色故事、传承长征精神,谱写新时代长征画卷。

27日上午,采访调研团来到龙岩市长汀县“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参观走访了长征出发地主题邮局、红军桥、红军街、观寿公祠,以及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等地。

长征出发地主题邮局。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长征出发地主题邮局。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家家无门板”见证军民情深

中复村内,随处可见红色遗迹,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老百姓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在村里,你总能看到几户人家的门板与门不吻合。“村里红军后代、义务讲解员钟鸣指着一间间门板左右不齐、长短参差的老屋介绍道:“1934年的松毛岭阻击战中,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以7000余兵力抗击国民党4个师3.5万余众的进攻,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当时连运送伤员的担架都不够,许多村民纷纷拆下自家的大门、床板,大的拿来修筑战壕,小的直接作为担架运送伤员。后来这些门板或破损或丢失,很难成对找回了。”

中复村中门板参差不齐的老屋。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中复村中门板参差不齐的老屋。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我们家的门板也是这样的。”60岁的村民朱成凤表示,20多年前自己嫁到中复村时,家家户户的门板都是大小不一的,听当年的老人说,“老百姓只要见到红军都很开心,家里有什么就献什么”。朴实的话语代表着最真挚的情感,用讲解员钟鸣的话说,“老百姓深深地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为老百姓的政党,工农红军是我们自己的队伍,这就叫深入人心。”

“人有枪高,当红军去”感受赤子之心

沿着老屋旁的石板道一路前行,一座形似龙头的木质廊桥映入眼帘,名为“接龙桥”。据讲解员钟鸣介绍,这座桥当年是红军的征兵处,也是党和红军宣传革命、苏区干部为百姓排忧解难、红军医生为贫苦大众送医送药的重要场所,所以村民们又亲切地把它称为“红军桥”。

讲解员钟鸣展示“红军桥”上的“生命等高线”。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讲解员钟鸣展示“红军桥”上的“生命等高线”。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走上廊桥,在前桥斑驳的柱子上,离地约1.5米的刻痕清晰可见,这是当年一把上了刺刀的步枪高度。“那时候红军征兵,达到这个高度的青年才可以参加红军。苏区人民总是说:人有枪高,当红军去!”钟鸣告诉记者,“可以想见当年那些年轻人想加入红军是多么的踊跃。最早时候这个标线是用笔画的,很多白天量过身高不够的孩子,晚上偷偷过来把这标线擦掉后改低了,然后第二天再去量就够了。红军知道以后,就重新拿刀来刻标线,刻痕你总不能改了?很多孩子又想出新办法,他们在草鞋里垫了很多稻草把自己垫高了,然后再把自己穿的大裤头往下拉,这样遮住自己的脚去量。他们千方百计、义无反顾就是为了能参加红军,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依然慷慨前行……人们就给这条刻线起了一个很悲壮的名字——生命等高线。“ 

“红军桥”上的标语:救国不分男女老幼。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红军桥”上的标语:救国不分男女老幼。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看着红军桥刻痕上方“救国不分男女老幼”八个大字,漫步走过“红军长征零公里处”观寿公祠,彼时“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当红军”的场景仿若重现。

观寿公祠门前。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观寿公祠门前。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红军长征零公里处”,红九军团在此迈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红军长征零公里处”,红九军团在此迈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他们都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在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前,采访团众人列队鞠躬致敬。1934年9月,国民党为“围剿”苏区,向中央苏区东大门松毛岭发起猛烈攻击,为掩护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福建军区在这里顽强阻击国民党东路军的进攻,为红军长征赢得了宝贵的集结和转移时间。据讲解员钟鸣说:“我们这个镇里共有六七百个人跟随着红九军团的主力部队一起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剩下11个人,而新中国建立以后回过故乡的就只剩8位,很多牺牲的年轻人其实当时名字就没留下,他们都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站在松毛岭远眺,一片绿意盎然。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站在松毛岭远眺,一片绿意盎然。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观寿公祠旁,前来研学的学子络绎不绝。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观寿公祠旁,前来研学的学子络绎不绝。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驻足碑前,聆听红军先辈种种事迹的厦大学子吴淑敏感触颇深,她告诉记者,她是一名新闻系学生,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团的学生参加本次活动。“听着作为红军后代的讲解员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这些故事,看着一波又一波来此研学的老师和同学,看着革命老村焕发又一春,我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身上也承担着记录历史、传承历史的责任,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传承红军精神,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接下来,采访调研团还将走进长汀瞿秋白烈士纪念园、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福音医院旧址、“红军跃过汀江”红军渡口等,随后继续前往宁化采访调研。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我国培育2300多个劳务品牌有效促就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