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海峡网8月31日讯(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王挺 曾群峰)这里是万里长征最远出发地,这里是毛泽东赞“风展红旗如画”的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苏区重点县,这里就是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8月30日上午,“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福建线采访调研团来到此地,首站前往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长征精神。

看,万里长征最远从这出发

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的标志性项目,也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红色主题场馆之一。自2021 年开馆以来,已先后接待党日主题活动和干部培训团队7100余批次,入馆学习参观70余万人。

采访调研团来到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采访调研团来到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馆外两侧形态不一的红军号兵雕塑。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馆外两侧形态不一的红军号兵雕塑。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蓝天之下,红旗招展。走过猎猎旗海般的红旗雕塑,左右两侧的红军号兵雕像引人注目,这10个号兵形态不一,但个个斗志昂扬,他们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吹号。“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战争年代,军号就是命令,军号就是使命,它展示了红军战士们信念坚定、勇往直前的品格。”讲解员告诉记者,今天的参观中,军号也是最重要的馆藏陈列之一。

讲解员介绍《起点》雕塑。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的展馆外形,形似客家人“客”字上半部,又形似冉冉升起的红星。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讲解员介绍《起点》雕塑。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讲解员介绍《起点》雕塑。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讲解员介绍《起点》雕塑。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起点》雕塑背后。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起点》雕塑背后。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走进馆内,东经116°36'58"一行坐标大字映入眼帘,在其上是一条“红飘带”和一首毛泽东的光辉词章: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军途经宁化,写下了这首《如梦令·元旦》。据讲解员介绍,这座雕塑名为《起点》,这组地理位置,就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中经度最大,也是最远出发地,当年1.4万红军战士从这里出发,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而这条红飘带就是从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化形而来。

主题展《宁化·万里长征第一步》。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主题展《宁化·万里长征第一步》。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采访调研团逛展。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采访调研团逛展。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宁化是红军的故乡,苏区时期13万人口中,有1.6万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参加长征的有6000多人,大部分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到达陕北时仅幸存58人。”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采访团参观了主题展《宁化·万里长征第一步》4个分馆陈列,宁化苏区经济的发展、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踏上征途、惨烈悲壮的湘江战役……在一件件历史文物、一段段红色故事中,了解宁化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

宁化县曾经是“中央苏区粮仓”。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宁化县曾经是“中央苏区粮仓”。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宁化为中央苏区提供了近万担的毛边纸。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宁化为中央苏区提供了近万担的毛边纸。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宁化红军出发长征。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宁化红军出发长征。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血战湘江》情景再现。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血战湘江》情景再现。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会师陕北》雕塑。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会师陕北》雕塑。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听,嘹亮的军号与老红军的故事

专题展《军号嘹亮--中国红色军号历史陈列》。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专题展《军号嘹亮--中国红色军号历史陈列》。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在专题展《军号嘹亮--中国红色军号历史陈列》中,记者见到了这里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一本军用号谱。这本1932年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本最完整、正规出版、印刷的红军军号谱,捐献这本号谱的是曾在朱德军长身边担任司号员的宁化老红军——罗广茂。

《人在号谱在》红军司号员罗广茂的故事连环画。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人在号谱在》红军司号员罗广茂的故事连环画。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据罗广茂的儿子罗云清回忆称,在与国民党军作战时,自己的父亲中弹受伤,后来又在养伤过程中与队伍失散,为了躲避敌人追捕,他偷偷潜回家中,将这本号谱和自己用的号嘴交给奶奶保管,随后匆匆外出打工。多年后,等父亲回到家想要取回它们时,奶奶却因年事已高忘记了存放地点。1974年,奶奶过世了,父亲在翻修家里谷仓的时候发现了被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两件东西,就被钉在谷仓的地板下面。当时他喜极而泣,没过两天就把这两件宝贝捐给了县里。

罗广茂珍藏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和他使用过的号嘴。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罗广茂珍藏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和他使用过的号嘴。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百把军号溃退敌兵》的故事。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百把军号溃退敌兵》的故事。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军号在红军战斗中起到了传达命令、鼓舞士气等多方面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红色精神、红色历史的见证和传承。罗广茂将这两件宝贝捐献出来,我想他是希望这里面所象征的红色精神能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宁化县党史办主任伊仕鹏告诉记者。

《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曲谱体验。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曲谱体验。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在馆内,记者还欣赏了作战号、勤务号、仪式号等多种军号声。宁化县文保中心主任邱明华介绍称,红军军号谱里共有340首曲谱,主要分为作战类、勤务类、行动类、名目类等。当时红军主要通过这些曲谱来传递信息,就相当于红军的密码本,绝不能落入敌手,这也是罗广茂将它视若生命的原因。

讲解员现场演示各类军号号谱声。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讲解员现场演示各类军号号谱声。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军号号谱的精简优化。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军号号谱的精简优化。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在现代,军号的通信联络功能已经弱化,它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象征着责任、担当和忠诚。它告诉我们人民子弟兵和广大干部群众要听党指挥,才能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不断积蓄力量、滋生营养,才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邱明华说。

悟,新时代长征精神在萌芽

当天的参观中,记者注意到有不少带着孩子前来逛展的游客。“我孙子今年11岁,他很喜欢这里,已经来过好几次了。红军是我们老百姓的骄傲,在我的老家治平乡就曾经出过好几个红军战士。” 来自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的63岁赖女士告诉记者。

展陈内容中新颖有趣的多媒体技术吸引了不少孩子。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展陈内容中新颖有趣的多媒体技术吸引了不少孩子。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另一位33岁的姚女士是从贵州远嫁到宁化的,此次带着自己的父亲和两个儿子一同逛展,她表示,这已经是第二次带娃来参观,展馆面积很大,第一次来的时候感觉特别震撼,所以这次带着自己的父亲也来看看,父亲是贵州人,今天第一次来。“主要是想让孩子们了解下战争年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我们现在的太平盛世正是先辈们的英勇牺牲换来的,要好好珍惜和传承。”姚女士说。

红色文创产品区。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红色文创产品区。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造型Q萌的红军玩偶产品。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造型Q萌的红军玩偶产品。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红军手枪仿真玩具是男孩子的最爱。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红军手枪仿真玩具是男孩子的最爱。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我们宁化的红色故事非常多,红色遗址遗迹也很多,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挖掘和保护这些红色资源。今年借着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的契机,我们对全县的文物进行了一个彻底摸排,增补了47处红色遗址遗迹申报到了市里。在福建第三季中央红军村的选送中,宁化作为革命老区也报送了5个村到省里。” 宁化县党史办主任伊仕鹏说,下一步,宁化将继续把红色资源红色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继续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声音。

展馆中央的大型伟人雕塑《出征》。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展馆中央的大型伟人雕塑《出征》。海峡网记者 李牧晨 摄

“看!是红军!”展馆中央,约三层楼高的大型雕塑《出征》下,孩子们稚气未脱的声音在耳边回荡,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委社会工作会议召开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