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资讯
分享

龙岩市永定区安监局传来消息,2015年区一共关闭煤矿4个,非煤矿山1个,今年计划再关闭3家。目前,该区煤矿企业数量由最高峰时的60多家整合至26家。这意味着,又一批煤炭业者将逐渐淡出行业生产一线。

永定素有“南方矿区”之称,煤炭储量约5.2亿吨,资源型经济曾经占据县域经济的80%以上。尤其是在其北部的高陂、坎市、抚市、龙潭、虎岗、培丰等6个乡镇,煤炭业一度是百姓的衣食父母,甚至哺育了一批手握大量资金的“煤老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12年,当地为数众多的“煤老板”和“煤农”靠煤炭开采迅速聚集财富。由于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基础差安全系数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近10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众多煤炭业者转型,投其他行业的“煤老板”就逾1000名。

当起“农老板” 规避无序开采

简双福,永定区培丰镇洪源村村民,曾经是一名“煤老板”,现在的身份则是村里一家苗木种植基地的投资人。从“煤老板”到“农老板”,简双福觉得自己选择的转型路径是对的:“挖煤严重破坏生态,特别是对矿区水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无序开采造成水源污染,村民有水也不能喝。”

几经思量,简双福靠着从1986年就涉足煤炭开采业所积累的资金,在2006年投资百万元承包了200亩的山地,做起了植绿人。从最先单一的种植果树,到现在实行“猪-沼-果”的生态种养模式,不到10年时间,简双福取得了成功。他介绍说:“每年基地的柚子收入有十来万元,养猪还有二三十万元,收入还是稳定的。如果现在还在挖煤,那是挖多少亏多少。”

据了解,受进口煤和清洁能源使用比提高的影响,从2012年开始,煤炭价格急剧下滑,每吨煤价从最高峰时的五六百元下降到现在的两三百元,连开采的成本都不够。老简超前主动转型躲过了这一“劫”。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永定“煤老板”改行从事农业的数量不在少数,且不乏成功者。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不敢也不愿轻易离开这片土地。农业相对其他产业,技术、管理等门槛较低,相对适合“煤老板”转型。但“煤老板”转型从事农业也面临诸多挑战:生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利润少;传统农业没出路,新的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的技术、管理门槛大幅提升……这都对改行的“煤老板”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变色” 从事安全系数高行业

大批“煤老板”带着大量资本进行产业转型,必然带动大量“煤农”转移就业方向,吸纳他们在新的产业领域实现新就业,实现当地煤炭业者的集体转型,从而改造当地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变色”。

谈起永定煤炭业者转型,就不能不说起坎市镇新罗村。这个曾经靠挖煤哺育了当地众多黎民百姓、却牺牲了生态环境的小山村,这几年,环境大为改善,生态逐步修复。

近日,记者走进新罗村,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新房旁边,大批苗木花卉正在等待外运;田野上一座座大棚里,蔬菜、葡萄树泛着碧绿,村民在穿梭劳作。

新罗村属瓦窑平井田北矿区,煤炭产量高时,每天都有三四十辆的卡车进出,村道被压坏,石渣冲入河流,水库被污染,每天漫天煤灰,黑压压的一片。但自从封闭所有小煤窑之后,群众找到了新的致富行当,村庄成功实现从“黑色”到“绿色”的华丽转型。

[1] [2]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傅心婕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专题资讯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的魅力在哪里?10个发展中国家32名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